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车载终端定位技术也在不断演变,为智能交通、车联网、车辆安全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。不同的场景和需求,促使我们不断探索更精准、更可靠、更智能的定位方案。
一、GPS:最广泛的基础定位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,GPS(全球定位系统)便已问世,成为车载定位的“老大哥”。凭借其覆盖全球、实时性强、成本低廉的特点,GPS在车辆导航、追踪和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。
GPS的原理是通过卫星信号triangulation(测量三角),计算出车辆当前位置。现代GPS设备结合差分技术,提升了定位的精度,误差范围可控制在几米以内,极大满足了用户对导航和追踪的基本需求。
GPS也有局限,比如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峡谷、地下停车场甚至隧道中信号容易受到干扰,导致定位不准确甚至失联。对此,行业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弥补缺陷。
二、北斗导航:自主可控的中国导航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重要导航系统,北斗(BeiDou)逐渐走向世界舞台。它不仅具备与GPS类似的全球覆盖能力,还能在特定区域(如中国及其附近)提供更高精度的服务。
高精度:差分增强后,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米以内。信号多样:支持短报文通信,能进行车辆状态信息传输。自主可控:国家战略需要,使其在关键基础设施和应急情况下更具安全性。
很多车载终端已将北斗融入定位方案中,实现多星座、多源融合,保障车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连续定位。
三、基站辅助定位:弥补卫星信号空白的“救星”卫星导航虽好,但在复杂环境中难免受阻。基站辅助定位技术(基站定位、蜂窝三角测量)成为补充手段。利用移动通信基站Tower的信号特征,结合与其他定位技术融合,可以显著提升在城市密集区、隧道等区域的定位效果。
根据基站间信号的强弱变化及手机换挡设计,设备可以估算出大致位置,甚至达到几十米的精度。随着5G技术的普及,基站辅助定位将会迎来新的突破,带来更快更准的定位体验。
四、传感器融合:多技术结合实现“精准定位”单一技术难以满足所有场景的需求,传感器融合技术应运而生,将GPS、北斗、基站、Wi-Fi、蓝牙、惯性测量单元(IMU)等多源信息融合,形成“多重保障”。
如,惯性导航(INS)结合GPS信号,一旦GPS被遮挡,车辆依然可以通过惯性传感器续航一段距离,确保持续定位。
请继续关注第二部分,深入了解未来新兴的定位技术和应用前景。